<track id="7bbjh"><sub id="7bbjh"></sub></track>

          首頁 > 學習

          《貿易打造的世界》| 裴鵬程解讀 每天聽本書2022

          《貿易打造的世界》| 裴鵬程解讀

          你好,歡迎每天聽本書。今天為你介紹的是《貿易打造的世界:1400年至今的社會、文化與世界經濟(第4版)》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“貿易很重要”,這是個我們常聽到的觀點,歷史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。18世紀北美殖民地的民眾把來自印度的茶葉傾倒在海港里,由此引發了獨立戰爭;煙草和口香糖并不是日常必需品,但它在全球范圍內催生了“勤勞革命”。貿易將世界各地的不同民族、不同文明的人聯結在一起,促成了全球化,同時也改變了各地的自然和社會。從某種程度上說,是貿易打造了今日的世界格局。

          不過,有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,貿易自古以來就有那么大影響力嗎?如今我們看到的全球貿易是怎么形成的呢?

          今天為你介紹的這本《貿易打造的世界》正是一部討論全球貿易的經典著作。作者有兩位,一位是提出了著名的“大分流”理論的歷史學家彭慕蘭教授,他曾擔任美國歷史學會主席;還有一位是彭慕蘭在美國加州大學的同事,拉美史研究專家史蒂文·托皮克教授。這本《貿易打造的世界》匯集了他們的研究成果,一經面世就廣受好評。而且自初版問世20年來,兩位作者對原版不斷迭代,中文圖書世界也在持續跟進,到2022年這本書的中文版已經更新到第4版,也就是今天為你介紹的這個版本。另外,本書的譯者也值得關注,他是歷史學者黃中憲,曾翻譯了《天國之秋》《大分流》《維梅爾的帽子》《哈布斯堡的滅亡》等極有分量的歷史作品。

          今天這本《貿易打造的世界》中文版共600多頁,從市場的形成、運輸手段、致癮性食品、暴力等角度,詳細介紹了現代貿易的形成過程。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全球貿易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,而這本書之所以成為經典,是因為作者深刻認識到全球貿易是個多中心的復雜結構。本書的兩位作者一位長于研究東亞史,一位專注于拉美史。在他們的筆下,全球貿易的發展過程不再是西方一騎絕塵的獨角戲,而是世界不同文化的民族共同參與的大合唱。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或許某個聲部時斷時續,未能在聲響中占據主導,但仍然與其他聲部相輔相成、多點發力,共同編織交匯出綿長細密的全球貿易和聲。

          下面,我們分兩部分介紹本書內容:第一部分先簡要談一下傳統商業活動有什么特征。第二部分具體看,現代貿易是如何誕生的,哪些因素發揮了關鍵作用。

          首先看,傳統社會的商業活動是什么樣的?

          亞當·斯密就曾說,“以物易物和實物交易”是極根本的人性之一。不過回到歷史看,傳統商業行為并非如此,似乎人并不總是理性的。

          18—19世紀,西歐人追逐著利潤來到東亞世界,結果撞上了朝貢制度,他們既憤怒又疑惑,清朝為什么非要把貿易事務強行套上禮儀的束縛呢?那么大的市場,如果朝廷允許人們正當地追求財富,將會創造無比繁榮的經濟。

          今天的我們提到朝貢制度時,也不免有這樣的遺憾。在很多人看來,朝貢制度是明清拉攏周邊政權的手段,周邊政權通過上貢表示臣服,明清通過恩賜更豐厚的利益,換取區域穩定,但明眼人都知道,經濟方面的賬是算不過來的。

          彭慕蘭對于清朝東亞地區的朝貢制度有深刻洞見。他認為這種奇特的貿易形式,關鍵不在于追求最大利益,而是對文化、政治、身份地位的關注。

          對外貿易和國內貿易我們都分得清,但清朝人沒有這個概念,他們不認為世界是由多個彼此獨立,法律、習俗、疆界都很清晰的國家組成的。相反,清朝人認為世界只有一個真正文明開化的國家,就是大清王朝。由皇帝本人和他所任免的文武百官直接治理的子民,構成人類世界的最內圈,民眾有繳稅的義務。由周邊酋長和小國王治理的民眾,構成了外圈,他們認同清朝的中心地位,同時保留了自己的習俗、法律,他們會定期朝貢。而且,清朝會允許內圈的子民與外圈展開民間貿易,涉及所有商品。最后,外圈以外是“夷人”,他們是無法溝通的,不安全的,這些人便被排除在朝貢體系外,也失去與清王朝做生意的機會。正因如此,當西歐商人興沖沖來華希望建立貿易關系時,被清朝果斷拒絕了。

          在朝貢貿易體系內,主導因素并不是經濟利益,而是文化、政治和身份。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例如,外國所進貢的物品應當是清朝沒有的,尤其是一些珍禽異獸,皇帝會把它放入自己的私人動物園,這一方面體現了清朝皇帝富有四海,另一方面也展現出進貢國的勇猛強壯與臣服。而皇帝回贈物品時,會選擇儒家典籍、樂器、絲織品,以及當時清朝發行的紙幣。進貢國可以拿這些物品再次封賞給自己的臣民,以提醒他們自己擁有直達天朝的能力,鞏固自己在國內的地位。

          除了朝堂上的互動,朝貢貿易還有一個盤面,這就是清朝民眾與周邊民眾的貿易往來。但這些貿易也會受到朝廷影響。像清朝認為暹羅國,即后來的泰國,如果將稻米等糧食運送到廣東,這是文明行為,會受到嘉獎;如果運送糖、鴉片這類奢侈品,則會被批評。

          在朝廷和民間這兩個盤面之間,還有一類灰色貿易。這類貿易圍繞使臣的貢品和皇帝的賞賜展開。簡單說,很多貢品會在京城被私下變賣,所以我們總聽說,民間不少食物或用具其實出身不凡,本是貢品,后來流入民間,等等。當然,皇帝賞賜的禮品也會被賣到市場上,頂著皇家的名頭,能賣不少價錢。

          其實,這種依賴國家政治文化形成的貿易,在過去不只存在于東亞。下面我們把鏡頭轉向地球的另一端,美洲地區。很長一段時間內,人們認為過去的印第安人部落是沒有貿易的。歐洲殖民者對此的解釋是,印第安人懶惰,或者是他們喜歡自給自足,對外部世界和商品不感興趣。

          事實上,美洲擁有過非常繁榮的貿易。哥倫布第一次航行時就遇到了來自美洲內陸地區的獨木舟,獨木舟上載著商品,要趕去鄰近的部族。這些商品也正是哥倫布希望帶回西班牙銷售的。大致相當于今天美國新墨西哥州一帶的印第安人,會帶著綠松石、銀等原料,到南方即今天墨西哥境內,換取一些像小刀、梳子、毯子、碗這樣的手工制成品。有的時候,這種以物易物的規模甚至能橫跨三千多公里,中間隔著遼闊的大海。海上距離相當于從歐洲西南的西班牙到歐洲東北的芬蘭那么遠。

          但這樣規模龐大的、繁榮的貿易,卻在西班牙人入侵后的幾年內就消失了。作者認為,盡管美洲看起來商業往來頻繁,但那并不是真正的商品貿易。因為從事商業活動的人,都是當地政府官員,他們會通過武力強迫交換,而不是出于人們逐利的本能。也就是說,印第安人的商業體制是為政治效力的。所以,當西班牙人到來后,著名的阿茲特克帝國等政治體制崩潰后,上面依附著的商業會以人們猝不及防的速度消失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。

          明清的朝貢貿易、印第安人的商業往來,背后依托的是政治與文化。那古代是否存在由經濟利益驅動的商貿活動呢?

          這樣的商貿活動并不少見?;氐街袊糯?,福建地區人口多但地形崎嶇,無法像中原地區一樣,發展大規模的農業。因此,福建有上千年的造船、漁業、貿易傳統。福建人長期是南海一帶航運業和商貿的主導者,甚至不少人移居東南亞后,還會在當地擔任收稅員、港務長、金融顧問等等。如果去考察這些商人的身份,你會發現他們往往是同鄉人,經營海外活動的商號也通常是家族性的商號。換句話說,過去福建人的商業互動是依托血緣和地緣進行的,他們共用一套習俗,共享相近的口音,甚至有親緣關系作為信用背書。但這也導致,福建人的商貿活動被限制在特定的人際圈內,現代全球貿易的誕生自然無從談起。

          既然這樣,現代大規模、穩定的國際貿易是如何出現的呢?

          作者在書中用四分之三以上的篇幅,詳細介紹了造就現代全球范圍貿易的四大因素。

          我們先看第一項因素,現代市場規則的出現。

          經濟活動是社會行為,會聚攏不同群體的人,今天或許我們語言習俗不通、教育背景不同,但對于“做生意的目標是賺錢”這一點,我們沒什么分歧。但從剛才明清朝貢貿易、印第安人貿易案例中可以看到,傳統商業活動深受政治和文化影響;而福建僑商的案例又體現了,傳統商業受到血緣和習俗的影響。這都導致傳統貿易規模有限,而且不穩定,因此亟須一套全球通行的市場規范,我們知道這套關系是西歐國家打造的。

          下面,我們以建立了第一個真正意義上世界帝國的英國為例,具體看看。

          作者認為,英國商人之所以能在全球貿易領域開疆拓土,巴西是個關鍵支點。英國人把巴西的咖啡豆、橡膠等賣到全世界,鞏固了英國在全球貿易中的地位。

          不過,當時巴西這個地方有許多突出問題。巴西幅員遼闊,種植園分布在各地,由于缺少基礎設施,作為英國商人,你很難見到咖啡種植園園主。你需要在港口等待本地的中間商收購轉運后,再從他們手中采買。由于你沒有跟種植園主建立直接聯系,一系列問題隨之出現。除了有中間商抽取差價,貨物質量也無法保證,摻雜石頭、枯樹枝這是常有的事情。還有,咖啡種植受年景影響,產量時高時低,但你的消息滯后,由此只能承受價格暴跌暴漲的波動。另外,溝通歐美的航線不穩定、港口建設很落后,更麻煩的是,巴西沒有銀行,你沒法在當地貸款。

          巴西的條件這么差,英國人為什么要在這里做生意,他們又該如何克服這些困難呢?

          盡管巴西的基礎設施落后,但這里已經被葡萄牙人經營三百年。幅員遼闊、資源豐富的巴西已經發展為一個外銷導向殖民地,橡膠、咖啡豆這樣的作物幾乎全部要銷往全球市場。對于英國人來說,巴西遍地都是搖錢樹。

          其次,作為英國商人,你不用擔心在別人的殖民地賺錢會伸不開手腳。19世紀初,拿破侖軍隊入侵葡萄牙時,英國人曾出手相救。為了答謝英國,葡萄牙國王與英國國王簽署條約,英國人不僅在巴西享有低關稅優惠,還可以保持自己的生活習俗。換句話說,英國人在巴西完全不用把自己當外人。

          沒有了其他絆腳石,英國人就可以專心解決具體的貿易問題了。前面提到的,中間人賺差價、貨物質量和產量不穩定,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其實就是基礎設施問題。要想穩定賺錢,你需要把種植園和港口連通起來。能見到種植園主,難題就迎刃而解了。但問題是本地沒有銀行可供貸款,沒有辦法進行基礎設施建設,你只得大費周章回英國籌錢?;蛟S你沒有想到,你剛才做的這一切事實上都大大促進了英國全球貿易的步伐。英國的貸款被引入巴西,促進了英國金融的全球擴張。英國人在海外建設的海港、開辟的航線,承載著貨物在全球流動,不同文化地區被連接起來,一系列由英國人制定的市場規則也應運而生了。

          需要注意,這些內容是我們從事后角度分析的?;氐疆敃r,英國人面對難題的辦法或許只有一個,那就是冒險。機遇與風險是并存的,沒有人知道接下來會遇到什么問題。作者給我們提了個醒,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過去人們喜歡強調西歐人憑借勤勞和智慧賺了錢,其實運氣在歐洲人的全球貿易中發揮著關鍵作用。

          正因如此,近現代全球貿易的“市場準則”并不是西歐人憑借冒險精神開辟航路,一次性就搞定了的,它的完善工作其實持續了數百年。

          我們舉個很小的例子。一些國際企業在各地發展時,需要入鄉隨俗。例如東印度公司遠在英國海外,為了拓展業務增加訂單,公司需要籠絡印度土邦的一些王公貴族;還有一些駐印度的公司代表,為了爭取與印度貴族建立密切的貿易關系,要想辦法讓自己變得體面點,他會學當地人喂養老虎。請問,為了更多單生意而籠絡印度王公、養老虎的費用,公司應該報銷嗎?

          對此,歐洲公司發展出非常復雜的公賬報銷規則,私賬和公賬要嚴格分開,同時要求海外的貿易代表住在山丘上的獨棟房子里,不可以與當地人走得太近,并保持母國的生活習慣,不沾染當地習俗。

          只是有一系列的市場準則還不夠,驗證這些規則是否有效,讓有效的規則持續發揮作用,還需要一項強化因素,這就是交通運輸。

          所有人都知道,做買賣的時候,運輸成本越低廉,交易量越大,利潤越高,因此改善交通條件很有必要。不過,交通運輸對于貿易的影響并沒這么簡單。

          我們以陸路和水路運輸為例。在鐵路發明前,水路運輸要比陸路運輸省力,作者提供了一組數據:在過去運送谷物的時候,如果走陸路,每走1.6公里,一袋谷物的價格就會比水路運輸增加3%左右。如果運送的貨物沉一些,增幅會更大,比如運煤,同樣走1.6公里,陸路運送一塊煤要比水路運送價格高4%。

          但實際上,即使在過去,人們主要使用的還是陸路運輸。因為傳統貿易多是分片的小型貿易,是在某個平原內、某個山區內進行的,并不是每個地方都有可供通行的水道。當然更重要的是,陸路運輸并不意味著一定比水路運輸成本高。比如,我要趕著一個馬車隊伍從呼倫貝爾到大同,距離很遠,但成本不高,因為這些地方人口密度低,開發水平不高,我的馬車隊伍可以沿途隨意尋找食物,盡管費時,但不怎么費錢。如果我是趕著馬車從蘇州到上海,距離很近,但所到之處都是居住區、商業區,我需要為我的馬準備足夠的食物,這樣的話,成本就高了。

          而且,交通對于貿易的影響,隨著蒸汽機器的發明,在進一步加劇。近代以來,全球范圍的貿易依賴遠航貿易,某個國家如果有良港,就有可能成為世界貿易的關鍵節點。但這也導致,當地的貿易會被切成兩塊,一是本地貿易,主要依靠陸路,一是全球貿易,主要依靠海運。于是有人說,在近代上海距離倫敦的距離,或許要比距離西安更近。因為上海有港口優勢,早早就成為世界貿易樞紐,被卷入全球化,而處于內陸的西安加入全球貿易系統則要晚很多。

          可見,交通運輸的意義,不只是影響利潤和貿易量,它還重畫了地圖,改變了人們對于距離和時間的感受。

          不只如此。過去我們關注交通運輸,關注的可能是蒸汽船這樣的交通工具,但輪船是在各個港口之間來回穿梭的,一個港口的靈魂,其實是它的倉庫。

          美國文化中有一些經典的人物形象,如穿梭在山林中的伐木工人和毛皮商、在大平原農田中墾殖的農民、保衛美國不分裂的士兵,還有一個,便是倉庫經理。

          美國是在西歐殖民商業活動中發展起來的。在歐洲人殖民北美的前兩百年里,殖民速度是快是慢,不是看馬車跑得有多快,而是要看殖民者是否能把美洲內陸的商品以更低成本地運回歐洲。這至少涉及兩方面,其一是大西洋上的運輸成本,其二便是從北美腹地到港口的運輸成本。降低海運成本的方法,無非是用大船和快船、挑選安全航線。北美腹地的運輸成本如何降低呢?

          倉庫的重要性無論如何強調都不為過。從事大西洋貿易的商人會與北美各地的代理商簽訂合同,由代理商事先買好農產品。當時北美的農產品產區相對單一,所以代理商要做的就是一件事,把商品整齊地碼放好,等待商人提貨。因此代理商在規劃港口時,重點考慮的是倉庫建在哪里、怎么建設,可以盡可能縮短輪船??繒r間、提高貨物轉運速度。得益于一批倉庫配置合理的港口,北美內陸和歐洲遠洋貿易快速發展起來。

          剛才我們已經提到了,現代市場準則的發育與完善,蒸汽機和倉庫對交通運輸的影響。只是這樣,全球規模的貿易仍然無法穩定存在。做大買賣就像唱戲一樣,要想讓一個劇種火,只是搭好了臺子、把預告片廣告貼滿全世界還不夠,要想留住觀眾,得有幾出常演不衰的好戲才行。

          這就要說到,促成現代貿易發展的第三大因素,受歡迎的大宗商品。

          作者用兩章內容分別介紹了兩類商品,第一類是致癮性食品,像咖啡、煙草、茶葉等等;還有一類是高價值的特殊商品,包括化工離不開的橡膠、衣服制作離不開的染料,甚至是一度點石成金的鳥糞。這類主題的書,聽書有不少解讀,如《咖啡癮史》《茶葉大盜》《糖的故事》,另有《魔鬼的晚餐》講辣椒的全球史,《尼古丁女郎》講的是煙草在世界范圍的傳播,《1493:物種大交換開場的世界史》提到了橡膠,《顏色的故事》講了染料,《微觀動機與宏觀行為》有一部分講了鳥糞賺錢的故事。這里我把書單列給你,時間關系就不贅述了。

          關于今天這本書,值得我們留心的是,這些商品背后的許多隱情??Х?、糖、茶葉等極受歡迎的高價值消費品,在近代為西歐國家帶來了超額稅收,大大提升了他們的國力。但我們想,收稅是有上限的,一旦稅收太重,利潤過少,就沒人做買賣了。如果稅率達到某個峰值,西歐國家還可以在這些大宗商品上撈什么油水嗎?

          書中提到,19世紀英國政府另辟蹊徑,開始征收“罪惡稅”。也就是說,原來政府是對做咖啡、煙草、烈酒生意的商人收稅,現在對消費者也開始收稅了。由于一些人養成了喝咖啡、抽煙的習慣,他們就能給政府貢獻源源不斷的稅收。即使后來迫于壓力,政府降低了稅率,但收入仍然沒有斷。1800—1900年烈酒稅在英國政府收入中占比達到40%,1865—1915年,烈酒稅在荷蘭政府收入中的占比達到15%—25%。

          你看,這些受歡迎的大宗商品帶來的效益是持續不斷的,如果沒有這些商品,近代貿易或許有所發展,但不至于如此繁榮。

          不過,作者也強調,這些熱門商品的流行,最初帶來的負面影響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。這里我們不會講你已經熟悉的殖民地被掠奪的故事,很多時候,負面影響的鏈路是很長的,發生時難以察覺,結果出現后卻很可怕。

          美國腹地是個適宜農業發展的大平原,這里的農產品主要面向國際需求,但在地廣人稀的美洲,勞動力一直是個大問題。種了谷物需要盡快收割,由于缺少人力,于是有人發明了收割機,但很快發現,將割下的谷物捆扎起來送去脫殼,也需要人力,于是又有人發明了割捆機。但沒有人意識到,這兩種機器的發明,卻導致千里外南方的瑪雅人挨餓了。

          我們看這是怎么發生的。割捆機正常運轉,需要大量低成本的捆扎繩。這種繩子主要來自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。這里氣候干旱,人們開玩笑這里有兩種特產:一種是窮人,一種是叫赫納昆的仙人掌。赫納昆的葉子特別適合做捆扎繩。當地的上層階級看到發財機會,讓那些沒錢抵債的、需要入伍的、沒有工作的瑪雅人趕去生產捆扎繩。有的時候,這些瑪雅人會被當成奴隸賣來賣去,他們的孩子也被迫繼續當奴工。一家老小在貴族的驅趕下,忍饑挨餓,揮舞著刀具砍下赫納昆葉,裝上手推車,然后把重重的車推去加工地,再將赫納昆葉的纖維從肉質中分離出來,制成捆扎繩。

          在近代,這類現象也發生在咖啡、煙草、橡膠等各類大宗商品的貿易活動中。全球貿易的蝴蝶閃動著翅膀,一些人在按照市場規則優化生產效率,提高利潤,或許在不遠處,另一些人卻因此挨餓,甚至失去自由和生命。

          因此,不少人說,近代西歐國家的財富彌漫著血腥。很多時候,他們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,會動用各種手段,包括建立軍隊、發動戰爭。這就要說到,推動現代貿易發展的第四大因素,暴力。

          過去人們習慣認為,貿易主要依靠的是“供求關系”這類現代市場準則,暴力是一種意外因素,匈奴人想要獲得漢朝的商品,所以突破長城防線;英國做生意比不過清朝,所以發動鴉片戰爭。

          但作者提醒我們: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市場經濟擴散讓人們感受到了利益,但這隱瞞了它所依賴的暴力基礎。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打個比方,現代貿易有兩個孩子,一個叫市場規則,還有一個叫暴力,對于貿易來說,兩者都不可或缺。說到這里,你可能會聯想到英法對印度的殖民、歐洲瓜分非洲,以及中國近代的歷次戰爭等等。西歐國家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擴張,就是以各自的海軍實力為支撐的。這一點很重要,很多書都有講,這里不重復。

          本書讓我們對于暴力因素有了更客觀、更深入的認識。暴力并不意味著完全無序,暴力系統內部也有一定的規范,這些規范也影響了近代貿易。

          在近代,中美洲西印度群島一帶,長期活躍著海盜勢力。但這些海盜并不是德雷克那樣的政府資助的劫掠團伙,用作者的話說,他們是由多種族、多民族所組成而具民主精神的海盜幫。他們有人是宗教或政治難民,有人是逃脫的奴隸和罪犯,有人是航船失事后上岸的幸存者。這些人聚在一起開展的事業基本采取合伙制,利益劃分基本原則是多勞多得。不過,由于海盜船是個小社會,為了讓這個社會運轉,一系列的規范應運而生。例如船長是投票選出的,打劫商船時,如果對方配合交出財物,但船長卻虐待對方船員,那船長也會受罰;還有,戰利品人人都有份,一般船長兩份,像船上的醫生等特殊職業會拿一份半。另外船上還有一套傷殘保險和壽險制度,如果有人發生意外則可以領取救濟金。

          當然,海盜干的歸根到底是損人利己的勾當,值得我們注意的是,全球貿易在近代發育過程中,商業規則和暴力就是一對孿生兄弟。沒有暴力敘事的全球貿易史是不完整的。歐洲各國為爭奪市場,只靠商業規則還不夠,他們紛紛發展海軍等暴力組織,在這個過程中,航運技術和海戰技術取得了進步。這說明商業規則離不開暴力。另外,即使在海盜這個人們想象中的暴力群體內部,也需要商業規則約束,其中的一些創新也被商業吸收??梢?,暴力系統內部也少不了商業規則。所以說,沒有暴力敘事的全球貿易史是不完整的。

          好,這本《貿易打造的世界》就為你介紹到這里。

          作者最核心的觀點已經藏在了題目里:《貿易打造的世界:1400年至今的社會、文化與世界經濟》。貿易很重要,但貿易變得如此重要,其實是1400年至今,最近600多年的事情。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市場準則、交通運輸、熱門商品、暴力,在這600多年間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,推動現代貿易的形成,塑造了如今的世界。

          其實,今天這本書還有另一種讀法,回到600年多年前,明朝初期的中國商業那么繁榮,為什么推動近代全球貿易形成的,不是中國,而是西歐呢?

          我們可以用今天的四個知識點回答這個問題。首先,明清時期的商業活動,或是官方主導的政治行為,或是鄉里親友合作的熟人生意,基于特定文化習俗的交易規則,注定了貿易無法穩定存在、規模無法不斷擴張直至覆蓋全球。正因如此,明清只是被動地卷入近代交通物流中,在航線方面未能借助蒸汽船提高效率,在港口方面倉儲業務未能成為貿易的支點。還有,近代最賺錢的大宗商品中,清王朝主要與茶葉這一類商品有關,而且清王朝只是供貨商,在貿易中同樣處于被動地位。最后,遠洋航行需要的許多驅動力,比如傳播宗教、軍事競賽,這些都是明清中國缺失的。因此,潛力無限的全球貿易,最終落在了西歐人的手里。

          好,以上就是我想為你介紹的全部內容。你可以點擊音頻下方的“文稿”,查收我們為你準備的全部文稿和腦圖。你還可以點擊右上角“分享”按鈕,把這本書免費分享給你的朋友。恭喜你,又聽完了一本書。

          撰稿、講述:裴鵬程 腦圖:摩西腦圖工作室

          最近發表
          推薦
          国铲富二代app精品永流传_杨幂被弄高潮在线观看_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_永久毛片全免费福利网站

                <track id="7bbjh"><sub id="7bbjh"></sub></track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