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track id="7bbjh"><sub id="7bbjh"></sub></track>

          首頁 > 學習

          《華爾街教父格雷厄姆傳》| 楊蕾解讀 每天聽本書2022

          《華爾街教父格雷厄姆傳》| 楊蕾解讀

          你好,歡迎每天聽本書。我是楊蕾。今天為你解讀的書是《華爾街教父格雷厄姆傳》。本杰明·格雷厄姆,是一位證券分析師、金融教育家,他也是股神巴菲特的精神導師。

           

          格雷厄姆被稱為“華爾街教父”,不是因為他的家族在華爾街掌控了多少金融機構,也不是說他在華爾街賺到了最多的錢,而是因為他對投資領域的貢獻和影響。除了巴菲特,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,還影響了一大批頂級投資人和幾代華爾街基金經理人,所以,他會被稱為“華爾街教父”。

          1934年,格雷厄姆出版了《證券分析》。在這本書之前,證券分析在美國都不算是一個行業,人們會根據內幕消息和市場風潮,來買賣股票。而他在書里提出的價值投資思想,幫助人們根據公司的內在價值,來做買賣決策。價值投資就是基于公司的真正價值來做投資。

          紐約證券分析師協會,曾經這樣評價格雷厄姆:“投資行業,原來如同一個黑暗的迷宮,是格雷厄姆第一次繪制出來一幅地圖,從此投資人找到了一條走出黑暗迷宮的光明之路?!?所以,人們也常常把格雷厄姆稱作“基本面分析之父”和“證券分析之父”。

          有的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說格雷厄姆的名字。沒關系,只要你以前了解過巴菲特的投資理念,或者聽說過價值投資,那么你對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就不陌生。對于巴菲特來說,格雷厄姆不僅是改變了他一生的投資導師,更是僅次于自己父親的存在。他曾經說,要是自己沒有接觸到格雷厄姆寫的那本《聰明的投資者》,人生際遇絕對會大不相同,也許身家會少好幾個零。

          今天這本書是格雷厄姆的回憶錄,他記錄了自己人生前幾十年的經歷。做投資的人,肯定都很清楚,價值投資者最基本的特征是耐心、自律和風險規避。這本書能幫你進一步了解,格雷厄姆的投資思想如何產生,為什么是他創立了價值投資這個流派而不是別人。如果你對投資不太感興趣,也千萬別錯過這本書。因為它能讓我們看到,一個極其聰明的人,如何通過自學成為投資領域的大師,又如何用通過自己的筆觸,改變了投資行業,以及后世者的投資思維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在書里沒有提到自己的晚年生活,所以在今天解讀中,我也會把其他人為他寫的傳記(《一個聰明的投資者》),以及他的主要投資理念,一并補充進來,幫你更好地了解這位華爾街教父。

          今天的解讀有三部分。第一部分,我們通過格雷厄姆的早期經歷,了解下他的兩個重要特質:極度保守和極度聰明。第二、三部分,我們會通過“價值偵探”“市場先生”“市場醫生”這三個角色,了解格雷厄姆在華爾街的主要經歷,以及他的三個重要投資理念:安全邊際、市場先生和“買股票就是買公司”。在最后,我還會為你介紹格雷厄姆在晚年時的轉變。

          在第一部分,我們會見識到一個極度保守又極度聰明的格雷厄姆。

          極度保守形容的不是格雷厄姆的感情觀,而是他的金錢觀。特殊的家庭背景和經歷,讓他從小就對金錢很敏感。

          1894年,格雷厄姆在英國倫敦出生,是家里最小的孩子,上面還有兩個哥哥。格雷厄姆的父親是個商人,做的是進口瓷器和小古玩的生意。他要在美國建立分公司,就帶著全家人搬到美國,那時候,格雷厄姆還不到一歲。這家人的生活水平很不錯,有法國女管家、廚師,還經常進行短途旅行。母親喜歡逛街,格雷厄姆小時候還經常跟著她一起去百貨公司。

          可是,就在他8歲半的時候,家庭發生了重大變化,他的父親因病去世。原本富足的家庭漸漸滑向貧窮。父親留下來的生意,因經營不善,最終只能放棄。原先擁有的資產,一件件被處理、典當,所剩無幾。母親把希望寄托在股市,投錢購買了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,這些資產卻在金融危機中歸零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原本是個天真敏感的小孩。父親去世后,他變成了一個獨立、有擔當的小大人。還不到9歲,他就開始打零工賣報紙。12歲時,他懂得以各種方式賺點小錢,避免自己陷入經濟窘境,他那時就明白:凡事只能靠自己,要專注地去做必須做的事情。 他做過各種各樣的兼職工作,給人輔導過數學,送過牛奶,去農場和戲院打過工,組裝過電話機。父親去世后,這些兼職工作一直陪伴著他。即便是在華爾街工作、拿著體面的薪水時,格雷厄姆依然在幫人輔導功課,賺外快。

          從富足到貧窮,這個轉變對格雷厄姆的心境造成了極大影響。他在內心深處渴望富足的精神生活,但生活的艱辛,逼迫他把注意力放在物質生活上。對于有錢人家的小孩來說,錢可能只是個數字,它的作用是抽象的,可是對小格雷厄姆來說,金錢擁有一種真實而具體的力量,是他必須要用大量勞動去換取的生存工具。格雷厄姆對錢很敏感,他曾經把美分硬幣,全都塞進一個巧克力棒的包裝盒,他還會經常數硬幣,看看自己積累了多少“財富”。他開始崇拜金錢,很長一段時間,他都認為,成功的主要標志就是賺很多錢、花很多錢。

          早期的艱難經歷,讓格雷厄姆形成了極度保守的金錢觀,可當他進入華爾街后,這種金錢觀卻成為一個巨大優勢,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他總在挑選那些更加劃算的股票和債券,他總是強調本金的安全,勸人們回避財務風險。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:投資有兩個原則:第一個原則是不要賠錢,第二個原則就是不要忘記第一個原則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的另一個特質,是極度聰明。我給你說幾件他上學期間的事,你就知道這位證券分析的祖師爺有多聰明了。

          第一件小事發生在他差不多10歲的時候。他來到了一個新班級,里面都是男生,他們看到格雷厄姆還穿著小孩子般的衣服,就開始哄堂大笑,因為他們都比格雷厄姆年齡大,都穿上了西服。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,是格雷厄姆雖然比他們小,但是由于成績優異,上學時跳了四次級。

          第二件小事,能體現出格雷厄姆的記憶力有多優越。年老的格雷厄姆,有一天因為視力問題去看醫生。眼科醫生讓他看一行字,這行字會逐漸由大變小。格雷厄姆看了幾個字之后,就問醫生:“這是《本杰明·富蘭克林自傳》中的一句話嗎?”醫生非常驚訝,他第一次遇到能認出這句話的患者。格雷厄姆還得意地說,他能認出來,是因為他在60多年前上小學的時候,讀過一遍《本杰明·富蘭克林自傳》。

          第三件小事,是他在哥倫比亞大學快要畢業的時候。格雷厄姆同時收到了本校英語、哲學、數學系的工作邀約。三個系的老師都看中了他,這說明,格雷厄姆不光成績好,學習跨度也很大。他是個終身學習者,很小的時候就對學習很感興趣,把學習當作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。拿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期來說,他主修數學,學習了很多與數學相關的課程,同時,他還是德語文學方面的準專家,拉丁語的成績也很好,此外,他對哲學、歷史也都很感興趣。

          如果你知道了他在什么情況下完成這么多學業,肯定還會更驚訝。格雷厄姆是個非常自律的人,自尊心強,自我要求也很高。來到哥倫比亞大學時,他給自己定的目標是,三年拿到足夠的學分畢業,但實際上,他只用了兩年半就實現了。而且,這兩年半里,他依然在做大量的兼職工作,賺自己的生活開銷。大一那年,他每周都要在電影院工作將近40個小時,這幾乎是一份全職工作的工作量了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,格雷厄姆提前畢業,還入選了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。這些表現足以證明,他是個極度聰明又自律的人。

          1914年,格雷厄姆剛剛20歲,哥倫比亞大學的三個系都向他伸出了橄欖枝,但他全都拒絕了。這個極度保守又極度聰明的年輕人,要去華爾街從事金融業。

          接下來,我們就開始了解,格雷厄姆在華爾街的經歷,以及他的投資理念。他一共在華爾街工作了四十多年,從跑腿小弟做起,銷售過債券,做過大型投資基金的合伙人,也創過業,有自己的投資公司。他所闡述的價值投資理念中,主要有三個基本概念,分別是安全邊際、市場先生和“買股票就是買公司”。

          這部分,我們先通過“價值偵探”這個角色,了解一下格雷厄姆的第一份工作,以及,他提出的“安全邊際法則”。

          大學畢業后,在學校教務長的推薦下,格雷厄姆進入了一家名叫紐伯格·亨德森·洛布的金融公司。因為沒有經受過經濟學的專業訓練,他只能先從跑腿小弟和助手做起,從頭開始了解這個行當。

          4周后,格雷厄姆來到債券部門,成為銷售員。他給自己制定了任務:盡可能地了解債券行業,盡可能地為債券部門做貢獻。他開始閱讀大量相關教材,其中有一本叫《債券投資原則》,他埋頭苦讀的時候,肯定想不到自己以后會寫一本教材,取代手里的這本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很快就熟悉了金融知識。他想寫一份報告,分析密蘇里太平洋鐵路公司的狀況,因為他讀過這家公司的財年報告,發現他們的經營和財務狀況都處于危險狀態,投資者不該再持有它的債券。他就像一個價值偵探,能通過挖掘財報中被掩埋的重要信息,判斷一家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內在價值,揪出財務狀況差的公司。寫完這份報告后,格雷厄姆發覺,原來自己更想成為證券分析師,而不是債券銷售員。由于判斷準確,分析能力出色,他得償所愿,轉型成為證券分析師。

          作為一個“野生”的證券分析師,格雷厄姆的工作方式跟其他人不太一樣。那時候的華爾街,充滿投機氛圍,股票就像賭博的籌碼。那些華爾街老手們認為,股票價格的上漲下跌,是由一系列人為因素導致的,大莊家們有能力操控每只熱門股票的價格。在他們看來,分析股票時,應該著重關注這些莊家的行為和計劃。這些人分析股票的時候,也會研究一些與商業運營、盈利預測有關的數據,但在格雷厄姆看來,這些都是膚淺的分析,而不是專業的研究分析。

          他發現,在股票分析領域,大量的財務信息都被嚴重浪費。1914年左右,大型工業企業的財務狀況不斷改善,一些上市公司開始提供自己詳細的運營和財務信息,各個監管機構也在搜集鐵路、天然氣、電力公司的數據,免費供人查詢和搜集。人們分析股票時,開始注重公司的內在價值和投資優勢。

          這些都是金融領域里出現的新趨勢,格雷厄姆清楚那些公開的財務信息的價值,也能區分出這些信息中孰輕孰重,什么可靠什么不可靠。那時候的華爾街對他來說,像是一片試驗田,他可以盡情施展身手,證明自己的能力。

          機會很快出現。1915年,古根海姆勘探公司要進行分拆,這家公司還持有幾家大型銅礦公司的股權,這些公司都是股票市場的熱門股。格雷厄姆通過計算發現,這些外部公司的股權價值加在一起,要高于古根海姆勘探公司自身的總市值。

          于是,他設計出了一套操作方案:買入古根海姆勘探公司的股票,并且同時做空其他幾家公司的股票,這樣做就能實現確定性套利收益。格雷厄姆也預估了套利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險,不過,他認為這些風險都不算大,就把這個套利方案推薦給公司和其他同事。古根海姆勘探公司的分拆計劃進行得很順利,格雷厄姆的套利操作也獲得了不錯的收益,大家賺到錢后很開心,他們獲得的利潤就像格雷厄姆計算的那樣精確。

          這次小試牛刀,讓格雷厄姆開始對那些被低估的股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他得出結論:投資者買進被低估的股票,或多或少都能賺到錢。他還做出了一個推斷:如果一只股票的市場價格,明顯低于它所屬公司的內在價值,那么,它的價格就應該會有巨大的上漲空間。

          在這個結論的基礎上,格雷厄姆后來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投資概念:安全邊際。在《聰明的投資者》這本書里,第20章的標題就是“作為投資中心思想的安全邊際”。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安全邊際指的是,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與股票當時的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。在股市里,哪怕是再賺錢、再穩健的公司,也需要一定程度的價格緩沖來抵御市場波動,安全邊際就是這個價格緩沖。用公式來表示的話,安全邊際=內在價值-市場價格。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用更加通俗的說法,安全邊際就是計算一個東西值多少錢,然后用比較低的價格把它買下來,就相當于用五毛錢買一塊錢的東西。

          股票的價格由市場決定,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由分析師判斷,也就是說,通過安全邊際法則賺錢的關鍵是,怎么相對準確地估算出一只股票的內在價值,怎么找到價值一塊錢但現在只賣5毛錢的東西。這類計算是格雷厄姆最擅長的,極度保守的他總是會挑選那些經營穩健、資本雄厚、負債比較低的公司。

          紐伯格·亨德森·洛布公司是格雷厄姆的第一份全職工作,在這里工作了才幾年,他就成了公司的合伙人,負責管理公司的自營賬戶,還成了一個稅務專家,服務各種各樣的客戶。他的工作為公司帶來了大量的傭金收入,也為他奠定了創業基礎。

          1923年,格雷厄姆辭職,創立了格雷厄姆公司,替哈里斯雨衣公司的老板哈里斯兄弟管理賬戶收益。但是這段商業合作關系不太愉快,只維系了兩年多,雙方都想自己單干。1926年,格雷厄姆把自己和客戶的基金,轉到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共同賬戶中。本杰明·格雷厄姆共同賬戶開始時的本金是40萬美元,3年后,資產就達到了大約250萬美元。

          接下來,我們通過“市場先生”“市場醫生”這兩個角色,繼續了解格雷厄姆另外兩個重要的投資理念。

          “市場先生”不是格雷厄姆扮演的角色,而是他在《聰明的投資者》這本書里虛構出來的人物。格雷厄姆喜歡文學,寫作時也喜歡用“擬人化”的比喻,來總結市場行為?!笆袌鱿壬敝复氖枪善笔袌鲋械那榫w化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在《聰明的投資者》里有一段很出名的表述:假設你在一家非上市企業里有1000美元的股份,你有個合伙人叫“市場先生”,他為人熱心,每天都要來找你?!笆袌鱿壬睍鶕约旱呐袛鄟砀嬖V你,你手里的那些股權今天值多少錢,他還希望你在這個價格的基礎上,要么把自己的股份賣給他,要么再從他手上再買點股份。跟“市場先生”接觸久了,你會發現,他估算出來的價格,有時候挺靠譜,跟公司的發展狀況和前景比較吻合。但更多時候,他給出的價格看起來都比較愚蠢,不是過高就是過低。

          直到現在,也有人在引用格雷厄姆的這段表述,來說明市場行為的變幻莫測。那么,我們該怎么應對“市場先生”呢?

          格雷厄姆在書里繼續與我們對話。他說,如果你是個很謹慎很敏銳的人,那么,你會根據市場先生每天提供的信息,來決定你擁有的那1000美元的價值嗎?你肯定會在他給出高價時,樂意賣給他;在他開出低價的時候,從他手里再買些股份。他認為,對于真正的投資者來說,價格波動只有一個重要意義,就是在價格大幅下跌后,有機會買入。其余時間,投資者最好忘記股市的存在,更多地關注自己的股息回報和企業的經營結果。換句話說,要么利用市場行情,要么不去管它。

          大多數人的投資行為會被“市場先生”左右,而格雷厄姆卻能清醒地意識到“市場先生”的存在,并且提出相處之道,這跟他在華爾街的見聞有關。

          他很早就見識到了情緒化的威力。格雷厄姆參加工作時是1914年,那年的8月一戰爆發,敵對和緊張情緒淹沒了股市,大量股票被拋售。盡管人們都知道,戰爭爆發會帶來戰時的經濟繁榮,但他們還是任由本能反應決定自己的行為。格雷厄姆在職業生涯中見識過恐慌性拋售,也見證過不可思議的暴漲,他發現,真正的風險并不在于股票,而是在于人們自身。20世紀20年代后期,美國股市漲到了不可思議的高度,人們都在一窩蜂地借錢買股票,投機氛圍空前高漲。在這種情況下,就連一些受人尊敬的金融機構和投資銀行家,也開始進行一些危險操作。

          1929年9月,美國股市大跌,10月,華爾街的恐慌拋售達到了高潮。股市崩盤又引發了經濟大蕭條?!兑粋€聰明的投資者》這本書里介紹了一些具體情況:從1929到1933年,美國的個人總收入從將近860億美元,變為470億美元;對外貿易額從70億美元跌到24億美元。這段時間也是格雷厄姆基金管理生涯中表現最糟糕的一段時期。

          可以這樣說,“市場先生”是格雷厄姆虛構出來的角色,但也是他用真金白銀、經驗教訓換來的一個寶貴提醒。我在《一個聰明的投資者》這本書里,還看到了一個擬人化的比喻,那就是“市場醫生”,它指的是以格雷厄姆為代表的價值投資者。

          如果說“市場先生”是一個性格極端兩極化的病人,偶爾冷靜,經常躁郁,那么,嚴謹的價值投資者就像“市場醫生”,

          ?

          不管“市場先生”多么情緒化,“市場醫生”都會堅持理性,從數據出發,寫下自己的“診斷報告”,評估企業的內在價值,就像格雷厄姆那樣。

          我們知道,醫生的工作除了診斷病情,還要治療病人。對于投資者來說,治療“病人”的方式,就是把投資當作事業去經營,有必要的時候,甚至要去說服公司管理層改變政策。這種方式現在一點都不罕見,但是在1926年,格雷厄姆以股東的身份,試圖說服北方管道公司管理層做正確的事的時候,老華爾街人都把他視為瘋子。因為在那時候,華爾街的標準做法是“如果你不喜歡管理層,或者不喜歡他們的做法,賣掉你手中的股票”,沒人會浪費自己的時間,企圖從外部改變一家公司的內部政策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不僅真這樣做了,還干成了。當時,美國標準石油管道公司因為壟斷問題被要求分拆,分拆后就有了8家小規模的管道運營商,但與他們相關的數據披露得很少。格雷厄姆這位價值偵探就去查閱財報,然后發現了一個寶藏。

          管道運營商中有一家叫北方管道公司,格雷厄姆計算后發現,這家公司的股價是65美元,但每股隱含了95美元的現金資產,于是他就不斷買入北方管道公司的股票,成為大股東之一。北方管道公司的股價之所以被低估,是因為他們的利潤很少,可用于變現的資產很多,卻不愿意分配給股東。他就勸說對方的高管,把不影響企業經營的大筆資產,分派給投資者,這樣才能體現公司的全部價值,提高市場對北方管道公司的預期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的建議一開始被對方拒絕了,但他毫不氣餒,購買了更多的股票,增加了持股比例,還成為這家公司的董事。后來,這家公司終于采用了一個與他提議相近的計劃,把資產分配給股東。根據這個計劃,新北方管道公司股票的總價值加上現金返還,最終超過了每股110美元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為什么這么執著呢?因為在他看來,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一部分。從1934年開始,他就在自己的文章中主張,股東應該對公司管理層,抱有更加明智和積極的態度。對表現出色的管理層,要慷慨相待,對表現差勁的管理層,要合理懷疑并且進行追問。他還寫過這樣一句話:“投資的最高境界,就是將它視為事業去經營?!彼挠靡獠⒉皇且F占鵲巢,讓投資者參與管理,而是強迫投資者像經營者那樣,更加關注公司的損益表和資產負債表,而不是只看短期的股價波動。

          了解完安全邊際、市場先生和“買股票就是買公司”這三個投資理念。我們說回到,格雷厄姆的人生軌跡。

          1929年,本杰明·格雷厄姆的共同賬戶上有250萬美元的資產,但是隨著股市崩盤,賬戶資產不斷縮水。1932年,這個賬戶累計虧掉了70%。股市崩盤,嚴重影響了格雷厄姆個人的收入。他一邊想辦法調整投資組合,彌補虧損,追回收益,另一邊重新拾回節儉的習慣,削減生活開支。他確信,享受物質快樂的關鍵,是要在幾乎所有經濟條件下都奉行一套樸素的生活標準。這段歲月雖然艱難,但好在,他也開啟了自己的學術生涯,除了在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證券分析,他還寫了大量文章和作品,而正是這些課程和作品,奠定了他“華爾街教父”的名聲。

          最后,我們再簡單了解一下格雷厄姆的晚年時期。

          格雷厄姆在這本書里的回顧,只寫到了1940年左右,而他是在1976年去世的,這期間,他的人生發生了什么呢?他的職業生涯依然保持著多元化。他的共同賬戶變成格雷厄姆·紐曼公司,一直經營到1956年他退休。從1936年到1956年,格雷厄姆·紐曼公司的年均收益率大約是17.5%,超過了大盤的業績14.3%。他控股了政府雇員保險公司,并促成其上市,他還是煤炭和鐵路資產擁有者P&R公司的董事。在《證券分析》之后,他陸續出版了《儲備與穩定》《聰明的投資者》等作品。他還在進行文學創作,寫自己的戲劇。

          事業豐收的同時,他也在不斷面臨失去。他失去了兩個兒子,母親被強盜殺害。人生的最后幾年,他得了腎臟疾病和高血壓性心臟病,面臨健康上的困擾。身心都在經受痛苦的折磨,但晚年時的他,卻改變了自己看待人生的態度。年輕時,他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悲觀,感覺自己的世界充滿了錯誤、災難和失望。但在他80歲時,他卻變得樂觀,覺得自己的人生極為成功和幸福。

          也許有人會把這樣人生態度的轉變,歸結到財富上,是物質生活給格雷厄姆帶來了滿足感。但格雷厄姆卻說,自己這一生享受到的所有快樂,至少有一半來自精神世界,來自美好的事物和文化,尤其是文學和藝術。過80歲生日時,他還在演講中呼吁自己的后人,努力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,“一旦你們享受到了精神生活的樂趣,千萬不要讓它溜走?!?/p>

          一位天天跟錢打交道的投資大師,人生前半段主要追求金錢,最后時期卻在勸告后人,要去豐盈自己的精神世界,不提一句與錢有關的話。不知道聽完這些,你會有什么樣的感慨,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你的感受。我看完格雷厄姆80歲時的生日演講后,想到了德國哲學家齊美爾的一句話:“金錢只是通向最終價值的橋梁,而人無法棲居在橋上”。

          以上,就是本期音頻的全部內容。恭喜你,又聽完了一本書!

          撰稿:楊蕾 轉述:徐惟杰 腦圖:摩西腦圖工作室

          最近發表
          推薦
          国铲富二代app精品永流传_杨幂被弄高潮在线观看_久久频这里精品99香蕉_永久毛片全免费福利网站

                <track id="7bbjh"><sub id="7bbjh"></sub></track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