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學習
《悠悠歲月》| 余斐解讀 每天聽本書2022


你好,歡迎每天聽本書,我是余斐。
本期為你解讀的書是《悠悠歲月》。這本書是202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、法國作家安妮·埃爾諾的代表作,2008年在法國出版后,在歐洲連獲三項文學大獎,隔年就被翻譯成了中文。人民文學出版社更是將這本書評為年度最佳外國小說。
安妮·埃爾諾成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,這并不意外?,F年82歲的埃爾諾在法國乃至歐洲,早已是一流作家,常和伍爾夫、杜拉斯等世界級作家并稱,也一直是諾獎預測的熱門人物。
那么,埃爾諾的寫作到底獨特在哪兒呢?為什么她能從無數優秀作家中脫穎而出,獲得諾獎的青睞?在頒獎詞里,評委們稱贊她“以勇氣和敏銳的洞察力揭示了個人記憶的根源、隔閡和集體限制,在寫作中始終堅持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性別、語言和階層方面存在的巨大差異化的生活”。從這句評語中,我們可以歸納出
?
關于埃爾諾的兩個關鍵詞:極小的個人、極大的集體。她從自身經驗抒發、挖掘出平淡細節下的社會力量,從而把個人的記憶融入集體一代人的記憶。
《悠悠歲月》的主要內容是14個埃爾諾一生的片段,每個片段大致間隔5年。埃爾諾從相冊中選取了自己的14張照片,詳細描述了自己從幼年到老年的重大事件、心理感受和社會風氣。作為埃爾諾的代表作,《悠悠歲月》體現了她的經典風格。它沒有刺激的情節與精彩的人物,甚至有點平淡,但回味悠長。讀者從中體驗到的,是一個真實生命在歲月長河中的喜怒哀樂,直至歲月將回憶吞沒,只留淡淡的感傷。
好,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來為你解讀這本《悠悠歲月》。在第一部分,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埃爾諾的人生經歷,看看她是如何走上文學這條道路的;在第二部分,我們再來仔細地分析一下《悠悠歲月》這本書里體現的埃爾諾獨特的文學技法;最后,在第三部分,我們通過埃爾諾和她身處的法國社會的關系來解釋一下,埃爾諾的作品為何具有強烈的文學感染力。
好,接下來,我們開始。
要讀懂埃爾諾的文學作品,就必須了解她的人生經歷。因為,埃爾諾所有小說的主題都非常集中,講的都是自己生命里的某一段經歷??瓷先?,這是一個范圍非常狹窄的題材,甚至讓人覺得無聊:一個人的一生大都由平凡的經歷組成,到底有多少可說的呢?難道埃爾諾的人生充滿了有趣的奇遇嗎?
并不是這樣。埃爾諾出身非常普通,人生經歷也不復雜。1940年,在德軍的轟炸中,埃爾諾出生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的一個小村莊。埃爾諾的父母都是當地農民,他們沒有多少文化,小學畢業后就出來做工養活自己,靠在村子里經營一家雜貨鋪為生。埃爾諾的童年記憶就是狹窄吵鬧的柜臺,房間里擁擠到一家人無法同時坐下來吃飯,雜貨店門外便是荒涼的田野。生活里最大的節日就是周日去教堂。
在二戰后的貧窮歲月里,父母將改變命運的希望寄托在小埃爾諾身上,花了大價錢送她念當地最好的教會學校。在這里,小埃爾諾發現了法國社會無處不在的階級差異,這讓她敏感的內心早早地體驗到了痛苦。她發現,學校使用的法語更文雅,措辭更精致,老師們輕聲細語,而自己的父母卻只會用土話大聲嚷嚷。數學課上,為了讓小埃爾諾聽明白,老師會舉這樣的例子:“假如你媽媽今天賣出了十包咖啡,那她收到了多少錢呢?”這是埃爾諾熟悉的生活場景,而她的同學們卻紛紛露出驚異的眼神。這讓埃爾諾意識到,雜貨店主的女兒與律師的女兒生活在兩個世界。她很難和其他孩子玩到一起,更多的時候只能與書本為伴。在這段時間里,《簡·愛》和《亂世佳人》這樣的文學經典成了埃爾諾的最愛,她立志要像書里的女主人公那樣,成為堅強又獨立的女性。
然而,當時的法國社會對女性的限制很多,無論是接受教育還是獲得工作,她們的機會都更少,也面臨著方方面面的阻力。即使是那些讓埃爾諾羨慕的、家庭條件更好的中產階級女孩,絕大部分也只能讀完高中,之后就結婚生子,不再有更多人生的可能。和身邊的孩子相比,智力是埃爾諾唯一的財富??恐磕甑玫降莫剬W金和當保姆賺的錢,她離開了鄉村,在大學拿到了文學的高等學位,成為一名中學教師。在法國,中學教師是很受人尊敬的文化工作,許多著名的知識分子,比如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和波伏娃,都有過當中學教師的經歷。然而,直到這個時候,文學,尤其是高雅文學和藝術,離埃爾諾的生活依舊很遙遠。
大學時埃爾諾就曾嘗試過發表自己創作的小說,但被出版商拒絕,理由是情節太平淡,只有家庭婦女才會感興趣。除此之外,埃爾諾的小說不被接受,還有另外一個原因,這就是埃爾諾與同時期的主流作家不太一樣。此時正值法國文化最激蕩、最有活力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,與埃爾諾同時代,并且和她一樣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,更愿意早早地在文化運動里建立起聲名,在巴黎的沙龍里談論哲學與音樂,但埃爾諾并沒能參與其中。埃爾諾的生活里還有很多瑣事等著她去打理,她得為房租、工作、突如其來的懷孕操心,在生活的重壓之下,她并沒有多少閑暇來關心文學和藝術。
直到三十歲,埃爾諾才開始了持續的寫作,這個時間點對于大部分的作家來說都太晚了。這時的埃爾諾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,必須在全職工作和家務勞動之余寫作。她的首部作品是她的自傳性小說《空衣櫥》,描寫了自己青春期經歷的撕裂:一邊是貧窮、無知、閉塞的鄉下世界,一邊是安逸、美好卻暗藏著精英的傲慢的學校生活,在這兩個世界之間,埃爾諾感到自己被不斷地撕扯。完成《空衣櫥》后,這種自傳式的寫作成了埃爾諾的個人風格。直到1983年,她的第三部小說《一個男人的位置》出版時,她才得到文學界認可,這時的埃爾諾已經43歲了。
成名后的埃爾諾曾不無感慨地說,自己處在性別和階級維度上的“雙重底層”。這種處境讓她的寫作之路緩慢而曲折。然而,日常生活并沒有磨滅埃爾諾的才華。將平庸化為神奇,將糟粕化為美酒,這才是文學的魔法。在埃爾諾的作品里,我們能讀到許多“不值得成為文學”的對象,她寫下房租帶來的煩惱,描繪地鐵和超級市場,但在這些內容里,埃爾諾挖掘出了嚴肅文學的主題:時間、記憶和遺忘,情感的脆弱和歷史的復雜性。
?
比起長期沉浸在巴黎文化圈里的知識分子,埃爾諾更貼近真實的生活,她將這種真實的力量寫進了作品里。
?
在接下來的第二部分,我們來說說,埃爾諾是如何將平凡的生活碎片轉化成文學的魔法的。
埃爾諾曾說,一位小說家的天職就是講述事實。講述事實當然也有很多種方法,甚至可以說,如何講述事實,這就是文學的各種流派、各種風格最重要的區別?,F實主義的作家會突出事實的典型意義,浪漫派則會捕捉事實的情感成分,后現代派的作家可能會質疑事實本身是否存在。埃爾諾并不能被簡單地歸為某種風格,她的寫作方法樸素內斂,卻后勁十足,有時候甚至不太像文學,更像是某種非虛構寫作,或者社會學觀察。
首先,在題材上,埃爾諾的小說講的往往是自己和親人的真實經歷,她寫過自己父母的艱辛一生,寫過自己的青春、婚姻與衰老,甚至也有自己每天買菜時的見聞。然而在埃爾諾筆下,父母之間的爭吵、少女的墮胎、學校無趣的規章制度,乃至每天的商品價格浮動,都不只是枯燥的信息流,順著這些內容往下挖掘,讀者就會發現社會和歷史的脈搏。比如,埃爾諾曾經非常詳細地描寫了童年時教會學校的禮儀規范,在女校長進門時起立,必須要在褲子外套上裙子等等,這些規定提醒讀者,禮儀是法國當時維持社會分層的重要手段。
《悠悠歲月》便是這樣一部“不像小說的小說”,它來源于埃爾諾從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出生,到2006年的人生歷程。不過,這本書并不是按部就班地書寫自傳,而是精細地描畫了一張張照片。整本書被14張埃爾諾的照片劃分為15個部分,每一部分都開始于對照片的文字描述,結束于一場家庭聚餐。每張照片之間間隔五到七年,照片上的人從小姑娘逐漸長大成人,再到衰老,照片看似隨意偶然,只是一些個人的生活碎片,卻勾連著一個個不同的時代。埃爾諾童年時的戰后歐洲盡管貧窮,卻充滿生機;青年時代社會動蕩,又具有活力;中年后中產階級世界穩定但無趣,直至老年后,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改革社會的夢想破滅,消費品充斥著人們的生活,人們在舒適中麻木。
埃爾諾的經歷并不僅僅屬于自己,還屬于整整一代人。
?
埃爾諾尤其擅長特寫,她會把寫作的鏡頭推進到照片里的一個木馬、一件毛絨針織衫,或者膠片上的拍攝日期,從這些細微之處展開她的回憶。這些回憶里有大量的文學作品、廣告詞、標語口號、歌曲和新聞,能自然而然地喚起同時代人共同的記憶。比如,她在書里詳細地列舉了一場度假晚宴上人們談到的話題:食品的色素和激素、無痛分娩、順勢療法、動作大片、用阿亞克斯牌清潔劑來擦洗碗槽是有毒的、練瑜伽的好處、集體心理療法,等等。 這是她1973年夏季的一個傍晚的生活片段,也是這一時期社會的一個切片:人們開始對1960年代的社會運動和發生在殖民地的戰爭感到疲倦,年輕的中產階級希望以更溫和、更舒適的方式生活,于是人們開始關心健康、食品安全和污染的問題。而在五年前的回憶里,聚會上討論的話題還是暴力、種族主義和發生在殖民地的戰爭。當然,埃爾諾沒有直接評判這種社會風氣的變化,一切都點到為止,讓讀者自己體會。
這種特寫有一種效果,它能讓事實自己說話。比方說,在《悠悠歲月》里,當埃爾諾寫自己的離婚經歷時,她沒有直接寫情感如何破裂,她和丈夫如何從真愛轉為陌路,她只是列了一張清單:“地毯300法郎、高保真度組合音響1000法郎、玻璃魚缸1000法郎、摩洛哥鏡子200法郎、床2000法郎……” 這張清單是夫妻兩人最后的清算,給多年來共同享有的生活物資估價,然后平攤費用。一切的感情,曾經多么劇烈而真實的愛恨,都已經徹底消散,只剩下冷冰冰的財產分割。這種冰冷反向侵蝕了過去那些鮮活的記憶,這才是真的“情感破裂”,埃爾諾僅僅把冷靜的事實加以羅列,勝過千言萬語的修飾。
埃爾諾創造了所謂的“無人稱自傳”的技法?!盁o人稱自傳”,聽起來有點奇怪:既然是自傳,怎么可能是“無人稱”的呢?這就是《悠悠歲月》這本書的神奇之處了,全書的主語里,沒有出現一個第一人稱的“我”字,要么是“我們”,要么是女字旁的“她”和泛指的“人們、有人”。比如,在談到二戰的記憶時,盡管這都是埃爾諾本人的經歷,但她的文字卻是“人們永遠說不夠的是1942年冬季,嚴寒、饑餓和球莖甘藍,口糧和煙票,轟炸/預示著戰爭的北方的黎明/‘潰退’時大路上的自行車和兩輪車/被搶劫的店鋪/災民在廢墟里搜尋他們的照片和金錢” 。你看,沒有一個“我”字。為什么要這樣寫呢?
?
埃爾諾認為,第一人稱敘事將整個世界都限制在“我”的視角內,太過狹隘。無人稱敘事可以讓敘事者拉開距離,作者本人置身事外,盡量將自己的主觀感受、主觀視角壓縮到最小,把更多的空間留給讀者去思考。
在20世紀以來的西方文學里,淡化情節、淡化人物已經是一種主流傾向,《悠悠歲月》也是如此。這種淡化是為了使作品寫作的對象更接近生活和真實。文學家們已經注意到,古典文學雖然華美,但它同普通人的情感和生活離得太遠,太不接地氣。同時,現代人更復雜的心理體驗,也很難被古典技法展現出來。為了解決這個問題,西方文學開始強調,事實或經歷本身才是最重要、最值得尊重的,藝術手法,乃至主觀情緒,都沒有權利損害事實本身?!队朴茪q月》不像一本普通的自傳那樣介紹傳主的事跡,讀完這本書,你甚至不會意識到,埃爾諾的職業是作家,而這可是關于埃爾諾這位傳主最基本的事實了。而另一方面,讀者卻能讀到埃爾諾是怎么度過平凡的一天的。這種寫法在文學上并非沒有先例,比如,愛爾蘭作家喬伊斯的作品《尤利西斯》被稱為20世紀最偉大的文學作品之一,它長達一百萬字,卻只描寫了三個普通人在都柏林的一天。
“無人稱自傳”的另一個優點是,當把“我”從自傳中拿走,哪怕是最私密、最個人化的經歷,都不僅僅屬于作者本人,而是同整個社會和歷史發生著呼應。埃爾諾用“她”來指代照片中的自己,好像自己與照片中的人只有冷冰冰的關系。比如,她對1963年的自己是這樣描述的:“她的生活與歷史之間沒有任何關系,然而歷史的痕跡卻已經被三月冰冷的感覺和陰沉的天氣固定下來了” 。埃爾諾所說的“歷史的痕跡”包括什么呢?既有天氣的潮濕、學生舞會、自己懷孕,也有古巴危機、肯尼迪被刺、教皇去世這類的“大事件”。對于親身經歷過這段歷史的人來說,這一切都同時發生,大事件和自己的經歷交織在一起。當這一切被回憶起來的時候,就不再是干癟的新聞,而是鮮活的記憶。同時代的人,都會記得那些歷史人物的名字,從而被喚起記憶。更重要的是,許多私人生活,正是被歷史大事決定的。埃爾諾在每個部分都寫過自己的性與性別意識,這些話題在當時的學校教育里被嚴格禁止,少女只能膽戰心驚地偷偷談論,直到1970年代,最大膽的女孩才開始計劃生育。埃爾諾多次提到自己意外懷孕,由于法國當時的保守氛圍,她不能選擇墮胎,差點失去生命,還被迫暫停了她好不容易才爭取到的學業。這些痛苦的私人經驗,并不僅僅是自戀的無病呻吟,更是社會歷史大一個生動、真實的注腳。
好,到這里,我為你介紹了《悠悠歲月》這本書體現的埃爾諾獨特的寫作技法。接下來,我們再來說說,埃爾諾作品強烈的感染力,究竟從何而來。
很有趣的是,圍繞埃爾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件事,法國媒體并不是一邊倒地叫好。這固然跟文學在法國的重要地位有關,法國的讀者總是為了文學激烈地爭吵;但在埃爾諾身上,卻匯集了文學之外的爭議。法國的保守派媒體宣稱,埃爾諾的文字是粗鄙的,毫無真正的文學才能,她也只是因為緊扣社會議題,才借到了政治的東風。另一方面,在大眾支持者中間,埃爾諾深受歡迎,支持者把她的獲獎視為“外省人、女人和平民”的勝利。這種爭議起碼說明了一點:以書寫個人經驗著稱的埃爾諾,深刻地介入到了現實當中。她想以微小的個體勾連宏大的社會,這種寫作的野心是很成功的。畢竟,社會上的不同人群都對她的作品產生了強烈的反響。
埃爾諾的作品有一種辛辣之處,她揭開了長期被富裕生活掩蓋的殘酷事實:法國的社會偏見十分嚴重,普通人為了階層上升,不僅要付出努力,甚至要背叛自己的一切,失去自己的語言。這是成功者會選擇性遺忘的代價,也是失敗者無法承受的痛苦。在《悠悠歲月》的描述里,她沒有美化自己的階層上升,也不因為自己改變命運而驕傲,相反,她稱呼自己為“變節者”,也就是背叛了自己的人。埃爾諾系統性地學習過社會學,尤其是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的文化社會學。布爾迪厄揭示了法國資產階級社會如何通過文化制造社會區隔,比如,通過教育和考試成為中產階級。從個人經驗上看,這是成功的,但在社會文化的意義上,卻并不完全如此。文化成了法國階層社會鞏固自己的方式,禮儀成為中上層的專利,而底層的一切,從說話方式到飲食習慣,都被視為低等的。這種游戲規則迫使法國平民階層的后代放棄自己原有的身份認同,以自己的父輩為恥,削尖腦袋想要得到上層的認可。身為“變節者”,埃爾諾有勇氣自揭其短。她指出,正是底層人民最受這套規則的支配。埃爾諾的父親為自己的土話而羞愧,要求全家人,尤其是念書的小埃爾諾必須字正腔圓地說標準法語。然而,如果有人向他指出語言上的錯誤,他又會大發雷霆,堅持自己沒有說錯。當埃爾諾邀請中產階級的男友來家里做客時,父親緊張地模仿著中產階級的待客禮儀,但實際上,那時的法國中產階級早已不流行那樣正式的禮儀了。
埃爾諾也反思了自己。在她遠遠逃離家鄉,實現了階層躍升以后,埃爾諾意識到,她所習得的這套屬于中產階級的新語言同樣充滿著偏見、無知甚至庸俗,它并不一定比鄉下人的土話更高級?!队朴茪q月》的每一部分以家庭聚餐為結尾,知識分子們的聚餐并不比鄉下親戚的聚餐更有趣,他們比拼著餐具和食材的高級,聊著時髦卻乏味的話題,人們經常在笑容中感到無趣。在字里行間,我們可以看到,埃爾諾對擁有了巴黎住宅、高檔音響和體面工作的自己,充滿著深深的懷疑。她曾以自己的出身為恥,但現在,她為這種羞恥而感到羞恥,她決定重新找回自己的文化和記憶。
于是,在另一本書的開頭,她引用了這樣一句話:“當人們背叛之后,寫作便成為唯一可以求助的形式?!睂懽魇前栔Z自我梳理的方法,也使她能理解那些她忽視和損害的底層人民。她描畫了父親向上攀爬的種種掙扎,在近乎冷酷的筆調下,埃爾諾對父親抱有深沉的悲傷和歉疚。她說,父親“可能永遠都不明白我為什么要學習文學”。埃爾諾的父親會因為小埃爾諾的成績太好而憤怒,因為她開始說一種自己聽不懂的、只屬于知識階層的語言。埃爾諾無法想象,父親要是知道,自己被寫進了嚴肅文學的書里,他將是怎樣的感受。
?
寫作就像一把手術刀,剖開了“變節者”的虛榮、困窘、嫉妒和羞恥,也劃開了制造“變節者”的社會幕布,真正的“黑歷史”并不是屬于埃爾諾或者她的父母親,而是屬于整個法國。
其實,好的文學有一個最簡單的標準,這就是打動人心。要想打動人心,就要同讀者的經驗發生關系?,F代文學告訴我們,真正的冒險不在遠古的宮殿里,而在日常生活里;值得紀念的英雄也不是屠龍的勇士,而是一個個普通的人和他們普通的記憶。這樣的個人經歷長期被無視,甚至連親歷者自己都會覺得“這沒什么好說的”“我這么普通,不值得一提”。這是令人遺憾的。在這樣的遺憾面前,埃爾諾的“無人稱自傳”不僅僅是文字上的技術,更是她對待現實的態度。當埃爾諾盡最大努力去直面自己的生命時,也是在直面千千萬萬人的生命,將他們自我放逐的尊嚴打撈回來。
在本書的序言部分,埃爾諾特意為中國讀者寫了一段序言,向完全陌生的讀者解釋自己的寫作,她說:“愿你們能感到,其實我們完全是在同一個世界上,時間同樣在無情地流逝?!蔽覀儫o法體驗埃爾諾的人生,但能夠從她的經歷和書寫中獲益,無窮的遠方、無盡的人們,都在同一個世界上,都與此時此刻的我們緊密相關。
好,到這里,我為你解讀了《悠悠歲月》這本書的精華內容,我們來做個總結。
首先,在第一部分,我們談到,作為當代歐洲文壇上的常青樹,埃爾諾的人生充滿著普通女性的困窘、平淡和掙扎,也充滿著法國底層人民向上流動的強烈愿望,這樣的經歷讓她大器晚成,但她并沒有被窮困局限,反而將其化作自己獨特的文學經驗。在第二部分,我們介紹了她的代表作《悠悠歲月》,它以14張埃爾諾的照片串聯起她的一生,并將私人的經歷和情感演變為一代人的共同故事。在寫作技法上,本書以“無人稱自傳”著稱,通篇沒有第一人稱“我”的視角,盡量以最冷靜、最克制的方式陳述事實。這也是西方現代文學的一大特色。在第三部分,我們討論了為何埃爾諾的作品有強烈的感染力。埃爾諾勇敢地反思了自己作為“階級變節者”的思想,揭開了法國社會施加給底層的精神痛苦,并將文學作為她打破個人局限、理解社會的方式。通過小個體理解大社會,她成功地實現了自己的文學野心。從《悠悠歲月》里,我們得以理解,為什么普通人的經歷和感受是重要的,
?
當我們有意識地擺脫自戀的局限,將自我和他人的悲喜相關聯,寫作就有了超越個體、感動人心的力量。
以上就是本期聽書的全部內容。你可以點擊音頻下方的“文稿”,查收我們為你準備的全文和腦圖。如果你喜歡這本書,也歡迎你點擊“紅包分享”按鈕,把這期聽書免費分享給你的朋友。恭喜你,又聽完了一本書。
撰稿:余斐 轉述:杰克糖 腦圖:摩西腦圖工作室
- 上一篇:《水平領導力》| 鄧一丁解讀
- 下一篇:《如何贏得世界杯》| 朱步沖解讀
- 最近發表
- 推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