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> 學習
《大運河漂來紫禁城》| 馬東解讀 每天聽本書2022


你好,歡迎你每天聽本書,今天我為你解讀的這本書是《大運河漂來紫禁城》。要是你對故宮、北京、大運河、傳統文化感興趣,那你一定要聽這本書。
提到紫禁城,無非就是帝王的家,規模宏大,那么多的建材是從哪兒來的?今天這本書會告訴你,紫禁城不是就地取材造出來的。那規模浩大的建材,原來都是通過大運河走水路運到北京的。最終和磚瓦木材一起出現在北京的,甚至還有北京烤鴨。這本書講述的就是這個近乎神跡的運輸和建筑的故事,以及大運河的歷史。
說到大運河,大部分人的第一反應不是隋唐大運河,就是京杭大運河,但其實
?
完整的概念叫“中國大運河”。它由隋唐大運河、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三部分組成,開鑿到現在已經2500多年了。
運河,其實就是人工開鑿的河道,簡單說就是人工河。中國大運河全長3000多公里,相當于從北京開車去烏魯木齊的距離,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。這條人工河,流過全國三十多個城市,連接起了海河、黃河、淮河、長江、錢塘江五大水系,大半個中國沐浴在大運河的滋養中。
兩千多年下來,中國大運河越流越寬,它承載的東西也越來越多,交通、經濟、水利、文化,包羅萬象,整個中國順著河水,萬物生長??赐赀@本書,你就會知道,運河除了能運輸建材,還能輸出文化。比如,《清明上河圖》、京劇、相聲、四大名著,這些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,在誕生的過程中都和大運河有關。
這本書的作者是單霽翔,以前當過故宮博物院院長,他應該是知名度最高的“故宮看門人”了。但這樣的知名度,也讓很多人把對他的印象停留在了故宮里。其實,這些年他還在做一件很重要的工作——助推中國大運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。從2004年起,單霽翔為大運河申遺奔走了十年,直到2014年申遺成功。
?
申遺成功,標志著中國大運河的普遍價值、真實性和完整性,得到了世界專業機構的認可。
單霽翔喜歡寫作,到現在他一共寫了七十多本書。退休后,他終于有工夫可以好好寫寫以前沒空寫的素材了,這本《大運河漂來紫禁城》就是他最想寫的書之一。不看這本書,你可能不會想到,紫禁城的建設難度竟然比我們想象得還要復雜百倍,你也可能想不到,你每天都在消費的文化產品,竟然跟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大運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。這本書里,藏著很多滾燙的冷知識。
大運河是波瀾壯闊的,這本書也是。接下來,我分兩個部分來為你解讀這本書,帶你看看這本書里最值得關注的兩方面內容。在第一部分,我們先來說說大運河對紫禁城和北京城的影響。在第二部分,我們再來說說大運河對傳統文化的影響。
我們先來看第一部分內容,大運河對紫禁城和北京城到底有什么影響?
要聊紫禁城,就得從頭說起。1403年大年初一,明朝第三個皇帝朱棣啟用永樂作為自己的年號。當時明朝的首都是應天府,也就是現在的南京,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登基后在南京建了一座雄偉的宮殿,就是后來的南京紫禁城。
朱棣對北京的感情,比對南京深。當時的北京還叫北平,只是大明王朝的一個布政司,相當于現在的省政府。那里沒什么人,天氣惡劣,經常刮大風。但朱棣卻和這飛沙走石的北平感情很深,他11歲時被封為燕王,就住在北平。1403年,朱棣已經做了皇帝,正月十三這天,有大臣在朝堂上提出一個大膽的建議,說北平既然是皇上的龍興之地,應該把它立為陪都。這話說到朱棣心里去了,幾個時辰后,圣旨就下來了,北平改名北京,成為陪都。
北京成了陪都,朱棣還沒過癮,1406年,朱棣又宣布,在北京,仿照南京紫禁城,建一座新宮殿。沒錯,這就是北京紫禁城。
蓋房就得有建材。古代建筑的主體是磚石墻加木結構,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就是磚瓦和木材。朱棣派出親信跑遍全國,為這項世界級的大工程找磚瓦木材。我們現在很難想象,修建紫禁城,光備料工作就持續了近十年,備料和現場施工全算上,一共用了十三年,紫禁城才蓋完。
單霽翔在書里詳細講述了各種建材的運輸故事。建材里最難運輸的,是石料。漢白玉是紫禁城里用得最多的石料,金水橋和各種石階、石欄,都是用漢白玉做的。漢白玉的主要產區離北京倒是不遠,就在京郊,房山、門頭溝就有。
紫禁城的三大殿,南北兩面都有巨大的丹陛石,丹頂鶴的丹,陛下的陛。這些丹陛石就是用漢白玉雕的,里邊最大的一塊兒長16米,寬3米,重250噸,相當于60多頭大象的重量。就是放在現在,運這么大一塊石材,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兒。
光是把這塊巨石從山里開采出來,就用了一萬六千人。接下來,該怎么把巨石運到紫禁城呢?聰明的古代工匠想出一個妙招,他們在冬天運輸,潑水成冰,用粗繩子拖著巨石在冰道上走,利用冰道減少阻力。聽起來輕松,其實很悲壯,走的是人海戰術,兩萬多名工人,一千多頭騾子,每一里地挖一口井。他們沿途一路潑水,一路喊著號子,用了28天,把巨石從京郊拖進了紫禁城。你仔細想想冰道這個主意,是不是跟運河有一點相似?
好的石料北方就有,但好的木料就得去南方找了。朱棣派出去的人去了四川、湖南、湖北等地,鉆進深山老林,那兒有適合修建宮殿的珍貴楠木。為什么非要用楠木呢?因為楠木紋理直,結構密,不容易變形、開裂,最長能長到30米,是蓋房的首選??墒巧嚼锃h境險惡,有猛獸,有瘴毒,還容易迷路,去砍樹的人動不動就會把命貼進去。當時有句話,說這絕命砍樹之旅是入山一千,出山五百。后來太和殿里的大柱子,就是用這些絕命楠木做的。
那么這些頂天立地的楠木,是怎么走出大山,最終運到紫禁城里的呢?潑水成冰當然是不管用了。龐大的紫禁城建設項目需要一種時效更長、效率更高的運輸方式。于是,大運河就派上用場了。
首先,這些珍貴的木材需要先出山。這不容易,但古人有辦法,他們先把木材運到山溝,再編成巨大的木筏,你可能會想,這木筏再大能有多大,不就是個筏子嗎?但其實,這木筏的大,遠遠超出你的想象,最長的長達1000米,相當于40節火車車廂那么長。
木筏編好后,他們就等著,等下雨,雨季一到,漲水時,使勁兒把木筏推進河里,順流而下,進入運河,漂到北京。明朝時的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日記里寫過運河運木材這事,從日記里看得出來,就算有運河,運輸也不簡單。
這些巨大的木筏是靠運河沿岸的幾千名纖夫一步一步拉著往前走的,木筏后邊還拖著其他木料。纖夫的活兒不輕松,每天要拖著木筏走五公里。這些木材從四川運到北京,起步就得兩三年,費事兒的得四五年。每根大梁的成本,全算上,是3000兩銀子。當時的布政使,一年的工資全加起來,才288兩銀子。換句話說,這一根木頭的運費,能頂當時一個省級干部十年的工資。
運河運木材這事兒,在北京很多地方都留下了歷史痕跡,通州現在還有個村叫皇木廠村,當年運河把木材從南方拉過來,就是先存放在這個皇木廠的。
解決了石材和木材,接下來就該找磚了。蓋紫禁城,用得最多的建材就是磚。紫禁城里主要用兩種磚,青磚和金磚。
青磚大部分來自山東臨清。為什么選這么遠的地方燒磚?臨清被選中,當然有它的過人之處。首先,燒臨清貢磚用的土是來自當地運河里的淤積土,富含鐵質,細膩,雜質少。燒貢磚用的水也不一般,用的是當地的衛運河里的水,清澈無雜質。這么看,運河真是在方方面面都滋養著紫禁城。
好土加好水,肯定出好磚。最終經過選土、過篩、養泥、醒泥、制坯、晾坯等十幾個環節燒出來的磚,質地堅硬,敲起來有聲音,砸斷了沒氣孔。每一批磚從前到后,都得用猛火晝夜不歇燒夠一個月,才能出窯。臨清貢磚的好不只是靠嘴吹出來的,經過專業測試,臨清古磚的堅硬度,比一般的石頭還要強。
現在我們去大一點的菜市場買菜,都有溯源機制,就是源頭可追溯,這菜要是有問題,能找到產地和負責人。單霽翔在書里說,臨清貢磚也有溯源機制,很多磚上都刻著匠人和窯戶的名字,磚有問題,一查都能查到責任人,這也進一步保證了磚的品質。
除了土好、水好之外,臨清還有一個優勢就是交通便利。臨清是京杭大運河航線上的交通樞紐之一,臨清磚官窯都分布在運河沿岸,運輸非常方便,可以直接送到大運河的終點,北京。
紫禁城里除了滿墻滿地的青磚,還有一些不一樣的磚,就是金磚,聽名字就不便宜,不過可不是真的黃金做的。和青磚不太一樣,金磚主要用在宮殿里。金磚的制作工藝也很復雜,出窯也費勁兒,得一年半到兩年。其實我猜想,這些貢磚的生產流程未必非得耗這么久,純粹就是因為頂著御用這個名頭,不得不強行給自己加戲,增加制作時間,體現的就是一個費時費力,來之不易。當然紫禁城里用的磚,肯定都是當時最好的。
金磚的產地在蘇州、松江等地,出窯后,通過運河送到北京。這磚也是特別硬,敲起來還有金屬的聲音,所以叫金磚。這么金貴的名字,肯定不會到處鋪,紫禁城里只有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的地上鋪了金磚。
單霽翔在很多場合都說過一句話,“紫禁城是大運河上漂來的”,其實他還說過一句,“從某種程度上說,整座北京古城都是從運河上漂來的”。
確實,除了建材以外,大運河還給北京帶去了很多東西,甚至還改變了北京城內的城市文化。
北京現在的通惠河,原先也是一條小運河,元代挖的,接通了大運河,主要是拉貨運糧,讓南方來的貨船能直接開到積水潭碼頭,也就是現在的什剎海地區。南方的大米、茶葉一路順風順水運到京城中心。積水潭碼頭車水馬龍,非常熱鬧。
因為商業上的成功,在這附近,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條便捷的商業通道,就是現在的煙袋斜街。煙袋斜街是一條232米長的胡同,歷史悠久,已經800多年了。因為大運河帶來的人氣和商業氣息,煙袋斜街發展成了一個商業綜合體,里邊有飯莊、酒樓、茶館、浴場,開得最多的是賣煙袋的煙具店。這條胡同細細長長,本身也長得像個煙袋,所以最后就得名煙袋斜街。
辛亥革命以后,溥儀退位,漸漸地,沒人給八旗子弟發工資了,但日子還得過呀,于是住在什剎海附近的老爺少爺們,就開始變賣家里的古玩換錢。煙袋斜街搖身一變,從商業一條街,變成了古玩一條街,各路老字號古玩店也紛紛入駐。
北京城內的規劃原則是橫平豎直,路網像個棋盤,為什么只有這煙袋斜街是歪的呢?就是因為大運河。這條斜街連接著德勝門和鼓樓,讓大運河運來的東西,能更快速地穿城而過,送往各個地方,相當于是為運河貿易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提速。
單霽翔在書里說,煙袋斜街是大運河在北京留下的最典型的歷史記憶之一。
當然,大運河留下的歷史記憶還有很多。很多城市通過大運河,和北京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系,其中對北京影響最大的是蘇州。從物質到非物質,蘇州對北京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。
比如在日用百貨方面,蘇州運去了上好的絲綢刺繡、碧螺春、黃花梨家具、蘇州香米、枇杷果、文房用品等。再比如在園藝方面,圓明園、頤和園借鑒了蘇州園林的設計??梢哉f,有了蘇州的帶動,北京在整體的文化品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。
北京還有一樣著名的東西,居然也不是北京的原生產物,這個東西,就是北京烤鴨。
北京烤鴨是北京的傳統名菜,到現在已經有300年的歷史了。在明代,烤鴨是著名的宮廷美食,那時主要用的是南京的湖鴨,黑羽毛,體型瘦小。1420年,朱棣下令從南京遷都到北京,隨后,大量的江南糧米通過運河送往北京,路上船身顛簸,日久天長,撒在運河里的糧米不計其數,靠近北京一帶運河里的鴨子,每天的三頓飯就是這些來自江南的米,常年吃下來,量變引起質變,它們的體型和肉質慢慢地發生了變化,后來人們又創造了人工填鴨法,就是愣往鴨嘴里塞糧,強制催肥,最終,功夫不負苦心人,培育出了白羽毛,體態豐滿,肉質肥嫩的北京鴨。用北京鴨烤出來的鴨子,味道秒殺南京的湖鴨,北京烤鴨正式封神。這算是大運河帶來的意外驚喜。只是從船上漏了點米,就催生出了一道吃了300年還沒吃膩的經典美食。
大運河漂來了磚瓦木材,也漂來了衣食住行,很難想象,沒有大運河,紫禁城和北京城要失去多少顏色。
好,第一部分我們聊了大運河對紫禁城和北京城的影響。接下來,我們再來看看,神奇的大運河對傳統文化有什么影響。
說到傳統文化和運河的關聯,我們還是從一幅名畫講起,就是《清明上河圖》?!肚迕魃虾訄D》大家都知道,但“上河”指的是什么呢?上河其實叫汴河,它是大運河的一部分。當年隋煬帝挖隋唐大運河,北段叫永濟渠,南段叫通濟渠。唐太宗時,通濟渠改名叫汴河。單霽翔在書里指出:“沒有汴河,就沒有北宋時期東京城的絕世繁華;沒有汴河,就沒有流傳千古的《清明上河圖》?!?/p>
《清明上河圖》絕對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,它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,也是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,國寶級文物。前幾年,故宮博物院展出《清明上河圖》,想看一眼真跡,去得晚了,得排六個多小時的隊。
像這樣的熱鬧,故宮里有很多。2018年,安徽的演出團體走進故宮演出,媒體的新聞標題叫《徽班再進紫禁城》。說到徽班,其實傳統戲曲也和大運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。
故事還得從徽班第一次進紫禁城開始聊。1790年,乾隆過八十大壽,四大徽班接到命令,進京祝壽。四大徽班指的是三慶班、四喜班、和春班、春臺班。藝人大多來自安徽,所以叫徽班?;瞻嘀鞒岸S調”,一種穩重嚴肅的唱腔,同時他們也唱昆曲和梆子。
現在有個詞叫“跑碼頭”,其實說的就是古代戲班不停地轉場換城市演出。碼頭,大部分指的就是運河的碼頭。在傳統戲曲界,一直有“水路即戲路”的說法。在古代,大運河沿岸那些大城市,北京、蘇州、揚州、杭州都是最重要的戲曲演出市場,大運河帶來的貿易推動地方經濟發展,只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,當地居民才有閑錢、有時間消費文化,這個放到現在也是一樣。
四大徽班的藝人們從揚州上船,走運河,去北京。一路走走停停,和運河沿岸很多城市的地方戲曲進行了交流,取長補短,豐富了自己的藝術表現形式,最終贏得了乾隆皇帝的贊賞。在紫禁城演完,徽班沒直接回去,而是留在北京城繼續給民間演,和其他劇種融合了幾十年,最終,形成了國粹京劇。
可以說,沒有大運河,就沒有京劇。京劇也是大運河留下的一個寶貴的文化遺產。
北京人聽京劇,天津人什么都聽。天津原來沒什么人,也不是一座大城市,因為它地處運河航運和海運的交匯點,活兒多,機會多,所以人口一下就漲起來了,人多了,城市的規模也就越來越大。天津就是一座因運河而生的城市。
現在的天津是全國最重要的曲藝重鎮,其實這件事由來已久。天南海北的人因為運河都聚到這兒,大家把各地的曲藝形式也帶了過來,所以說天津人是最懂曲藝的。不管是什么戲種、曲種,你要是在天津演了能立住,那你就能去全國任何一個地方演了。天津相當于是個科二考場,有沒有真功夫,開一把就知道了。時間長了,在圈兒里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共識,一個演員要想揚名立萬,一定得先到天津演,得先拿到天津觀眾的認可。
人多口音雜,各路方言在天津交匯、碰撞,最終在明代,形成了現在我們聽到的天津話。天津話天生帶著幽默感,這種幽默感滋生出了天津獨有的市民文化,樂觀、接地氣、愛開玩笑。單霽翔覺得,這也是天津能成為三大相聲發源地的原因之一。誰能想到,相聲的誕生,也離不開運河的翻滾。
明代以后,運河沿線的城市經濟高速發展,老百姓手里都有錢了,于是明清時期,就出現了大量的優秀小說。單霽翔發現,今天我們再去看明清小說中的佳作,這些作者幾乎都生活在運河沿線。
《水滸傳》的作者施耐庵和《三國演義》的作者羅貫中,都曾經在杭州生活過,甚至有考證,羅貫中干脆就是杭州人?!段饔斡洝返淖髡邊浅卸魇墙K淮安人,《紅樓夢》的作者曹雪芹從小在南京、揚州、蘇州等地生活。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,四大名著的作者,都曾生活在運河沿線,這不是一個巧合。
曹雪芹家在清朝時是江寧織造,江寧織造設在江寧,也就是今天的南京,還有蘇州和杭州這三個地方,是一個專門給朝廷制作服飾用品的機構,曹雪芹他們家通過運河,給紫禁城送去了大量御用布匹,甚至還有龍袍。
《紅樓夢》里提過很多次,南京人喜歡吃的鴨子,最后通過運河帶到了北京。當時的北方人吃的熊掌、狍子肉,也被運河帶回了南京。大運河給《紅樓夢》提供了很多創作素材。
作者們的生活豐富,見多識廣,同時他們面對的讀者群也是有錢有閑,能夠消費這些小說,大運河給整個文藝創作環境帶來了完美的供需氛圍。
大運河給沿線城市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,最重要的,就是滋生了新的社會階級,最多的就是商人。單霽翔覺得明清小說拓展了原本的市民生活題材,在才子佳人的固定選題外,讓許多商人成了小說的主角。
最典型的例子,就是馮夢龍寫的《三言》。馮夢龍考了一輩子科舉沒考上,快六十歲的時候才得了一個機會當了幾年知縣。他在蘇州的市民階層生活了幾十年,非常熟悉商人們的日常生活?!度浴防镆还?20個短篇小說,以商人為主的,就占了小一半?!度浴芬部梢哉f是大運河沖出來的小說集。
整個明清小說的創作其實都和運河沿岸的城市繁華有著天然的,不可分割的關系,大運河除了影響了這些小說的創作之外,還為它們的傳播出了力。運河沿岸的大城市,刻書業非常發達,這極大地促進了小說的出版和發行。單霽翔在書里指出,從明代中期以后,通俗小說刊刻中心逐漸轉移到了杭州、蘇州和南京等大運河岸邊的城市。
那會兒,腦子快的書商會在第一時間參與一本新書的誕生,出版發行的速度非???,馮夢龍的小說一出來,都是蘇州、南京同時開印,讀者們也捧場,馮夢龍是絕對的暢銷書作家,動不動就加印再版。甚至在給書起名字這類的事情上,書商也有參與?!度浴返谝徊俊队魇烂餮浴芬婚_始不叫這名字,而是叫《全像古今小說》,一聽就不好賣,后來直接改名《喻世明言》,兩部續作也起了同類型的名字,《警世通言》《醒世恒言》,一套暢銷系列叢書立馬就成型了。
?
單霽翔在書里說,在當時,暢銷書的策劃、出版、發行,一整套流程已經非常成熟了。這都要感謝大運河帶來的創作環境和商業土壤。
到這里,《大運河漂來紫禁城》這本書我們就聊得差不多了,下面我再來簡單總結一下,我們一共講了兩個重點:
第一是大運河給紫禁城的建設,和北京城的城市文化帶來了巨大的影響。紫禁城里的石材、木材,甚至每一塊磚,都是通過大運河跋山涉水來到北京的?;趾甑淖辖潜澈?,是無數勞工和巧匠十幾年來的默默付出。大運河不僅改變了紫禁城,同時也改變了北京城。因為運河貿易而繁榮的煙袋斜街,是大運河在北京留下的最典型的歷史記憶之一。還有蘇州,通過大運河,對北京進行了全方位的文化輸出,讓北京在整體的文化品位上有了很大的提升。甚至我們最熟悉的北京烤鴨,也是以一種蝴蝶效應般的方式,誕生于大運河的浪花里。就是一句話,
?
沒有大運河,就沒有北京城,更沒有紫禁城。
第二是大運河給現在的我們,留下了許多寶貴的傳統文化遺產?!肚迕魃虾訄D》畫的就是運河沿岸的繁華景象,這是一幅以運河為主題的國寶級文物,也是大運河對傳統文化的一次直接貢獻。此外,傳統戲曲也和大運河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,四大徽班進京為乾隆祝壽,一路上和很多運河沿岸城市的曲種進行了交流。祝壽結束后,徽班留在北京繼續演,和其他劇種融合了幾十年,最終,形成了京劇。同時,因為大運河聚集的人氣,天津成了全國最重要的曲藝重鎮,天津自帶幽默感的市民文化最終催生出了相聲。四大名著的作者都在運河沿線城市生活過,大運河帶來的經濟起飛,讓創作者和老百姓享受文藝,加上運河帶來的交通便利,極大地加速了出版和發行的效率,最終促成了明清小說的蓬勃發展。
?
大運河潛移默化地推動了傳統文化的發展,直到今天,我們還享受著這些永不過時的經典。
要是你對紫禁城的建設和大運河文化感興趣,我在這里再向你推薦兩本書,一本是古建筑學家單士元寫的《故宮營造》,一本是英國DK出版社出版的《穿越時空的大運河》。
以上就是本期聽書的全部內容。你可以點擊音頻下方的“文稿”,查收我們為你準備的全文和腦圖。要是你喜歡這本書,還可以點擊右上角的“分享”按鈕,把這本書免費分享給你的朋友。恭喜你,又聽完了一本書。
撰稿:馬東 轉述:徐惟杰 腦圖:劉艷導圖工坊
- 上一篇:《稽古至治》| 裴鵬程解讀
- 下一篇:《四千周》| 陳章魚解讀
- 最近發表
- 推薦